“我上班就是为了钱,不要跟我谈理想,我的理想是不上班”是否上班仅仅是为了收?是否安心在公司做一粒小小螺丝钉?当你离开一家公司后,会不会问自己“我成长了吗?”跟你谈理想的公司,是不是都在吹牛,不知道。但是,在这里不是!
1996年,一个年轻的巴西小伙子加入了美国可口可乐,作为新一届管培生在美国亚特兰大总部工作。这位拥有密西根州立大学工业工程硕士学位和乔治亚州立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学位的双学位的管培生,起初只是技术部门的工程师,但随后,小伙子开启了进击模式,而支持他的正是可口可乐公司。
从北美、欧洲、拉丁美洲到亚洲,从供应链、业务拓展、市场创新到运营管理,他在各业务区域、集团总部各职能部门和装瓶厂get到各种新技能,实现华丽蜕变。
19年后,他来到中国,成为这个可口可乐全球第三大市场的总裁。他就是现在的可口可乐大中华及韩国区总裁柏瑞凯(Henrique Braun)。
“管培生”的彪悍人生
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释。柏瑞凯能够在可口可乐实现自己的抱负,首先是因为有管培生制度,这是个致力于从年轻大学毕业生中发现人才的制度,是可口可乐的人才蓄水池,也是整个人才体系的基石。
这一计划在可口可乐中国也推广得风生水起,公司以每三年为一个周期,每批甄选出约10名大学应届生,摆在这些小鲜肉面前的,是世界一流的发展机会。3年的综合轮岗项目过后,这些管培生的才华已经是10座雷峰塔都压不住的了。
柏瑞凯感慨:“可口可乐管理培训生项目最棒的一点就是它能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让你去探索、去学习,助力你的职业发展和个人成长。这些年来,我最大的收获无疑是与不同背景的同事合作共事,是他们给予我启发,给我的职业之路带来无价之宝。”
联合国style初体验
陆嘉佳(Coco)现在已经是可口可乐大中华及韩国区人力资源副总裁,当年她第一次踏进可口可乐美国总部时,她听到的是漫天飞舞的各种英语口音。不过,如此联合国style的工作环境却正是Coco想要的,并最终引导她变身“世界人”。
说是“联合国公司”,不仅因为它拥有各自不同文化地域的人才,更是因为,它吸纳来自不同领域行业背景的优秀人才加入。现任可口可乐大中华及韩国区公共事务传讯及可持续发展副总裁张建弢,就是半年多前从互联网行业华丽转身加入可口可乐系统的。能够把形形色色的人才汇集到一起,又能求同存异,为同一个目标工作。这种人才的包容性与工作方式的多样性,是可口可乐这家公司长盛不衰的基因密码之一。
带你圆梦带你飞
在可口可乐谈论梦想并不是一个装逼的事情,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答案,并且可口可乐把自己的体系和资源打造成了梦想助推器,能够带你圆梦带你飞。在可口可乐的人才战略里,有一种机制叫“举贤”。就是找出那些真正的具有潜质的人,Ta必须拥有梦想,并且愿意为此付出努力和代价。因为这意味着可能要迁移至另一个国家。
事实上,可口可乐中国打造未来领导者的秘笈就在“海外派遣”中。这些怀揣梦想的鲜肉会被派往一些关键岗位,担任主要决策者的角色。有些人会被派往美国总部工作,了解全球化的运作方式。近几年,越来越多表现优异的中国员工被派往总部或其他市场工作,国际化的精英就是这样炼成的。
对那些确实现在不能到海外工作,但是有潜力的人才,可口可乐也会为他找寻、创造更多的机会,使他能够留在中国,仍然拥有圆梦的机会。
一条鱼的梦想
如果你羞于谈论梦想,那么可能是你的公司体制有弊端。可口可乐公司鼓励每个员工都拥有梦想力MAX,走出不同的发展路径。在这里,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最好的那个自己。
如果可口可乐全球是一座海洋,那么每个投身其中的人不是一滴水,而更像是一条鱼,当它想去更远更深的水域探索时,那么整个大海必须为之推波助澜。
从可口可乐的“管培生”制度,我们看到了一个企业的梦想成就力,和公司谈理想也不是不可能。企业为那些为梦想而奋斗坚持的员工,提供广阔的平台空间,因为梦想的力量,让个人的最大潜能的发挥,公司也培养了优秀的管理人才,企业和个人双赢。
【和瑞财经网-www.horise.com.cn】 关键词: 免责声明: 本网站资讯内容,均来源于合作媒体和企业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读者参考。 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