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说不知道,90后童年吃过的巧克力多数是国产品牌,细细整理下来,就是一部浩浩荡荡的“中华牌巧克力史”。
我国的巧克力事业从50年代开始,由上海、天津、北京掀起这股甜蜜潮流,再渗透到其他城市。
第一章:巧克力的甜蜜旋律,从摩登的上海开始
第二章:老一代天津人和北京人忘不了的巧克力
第三章:全中国小孩都爱吃麦丽素和星球杯
第四章:改革开放后,我们吃过的高档巧克力
巧克力的甜蜜旋律,从摩登的上海开始
益民、申丰、申浦
“上世纪50年代,非洲国家用可可豆抵债,上海起步开发可可粉、可可脂、可可液块的生产…”
翻开历史书,不难发现中国最早的巧克力工厂设在上海,益民、申丰、申浦等巧克力品牌相继诞生。
现时的益民食品厂
“光明牌威化巧克力”,四层威化饼mix巧克力夹心,再裹上厚厚的巧克力浆,卖2毛5一块, 当年老上海的下午茶,就是冲杯麦乳精,吃块威化巧克力,吃的时候,一层一层咬开来品尝。
拿到威化巧克力的孩子们,同样不舍得一口吃完,总是一边写作业一边偷偷地啃,享受着巧克力香甜和威化饼脆酥交替的美妙口感,吃完后,再用手指把桌子上的威化屑屑,粘起来吃掉~
▼
现在仍是“国产零食之光”
▼
“申丰”的球形巧克力1毛钱2颗,每次拆开时都小心谨慎,撕开的锡纸,会夹在课本里面,让它变得平整。
包装纸整理妥帖后,再把小小的巧克力往嘴里送,虽说那颗圆圆的巧克力不够丝滑,入口后还会黏在上颚,但那一口食趣至今仍令人回味~
紧接着,“申浦”推出了酒心巧克力,长着酒瓶的形状,藏了白兰地、茅台等酒液。品尝这口高级的味道,要像品酒般高雅细腻:小口咬开,在瓶口处吮吸甜甜的酒液,再慢慢把巧克力吃掉…
小时候最喜欢干的傻事,就是吃完酒心巧克力,假装喝醉,踉踉跄跄地走着,卖力地模仿成龙大哥的电影打醉拳…
起士林大板、黑金刚、马大姐
翻查历史,会发现,早期巧克力发源的三个城市:上海、天津、北京,也是上个世纪西餐文化的流行地,制西点的技术和吃西餐的氛围,为巧克力提供了很好的发展基础。
像天津的“起士林大板”,制造它的“起士林食品厂”,归属于天津最老牌的西餐馆:起士林餐厅,这家餐厅的创始人:阿尔伯特·起士林是德国的御厨,清末年间已经开始在天津做西餐,开馆子。
▼
要是谁家孩子考得好,或表现突出,就能由父母出面领着,到小卖部买一块起士林大板。
吃这么大一块巧克力,可是有技巧的:先掰成一格格,再一点点递到舌尖,巧克力融化后,超乎想象的顺滑!完全融化后,喉咙间流存的甜,充盈而满足。
孩子们吃完巧克力,会将起士林红色包装纸压平夹在本子里收藏,写作业时不时拿出来闻。
现在,天津至华北一带的结婚喜糖里,还能常常吃到甜蜜的黑金刚。
金币巧克力卖得火,不是因为有多好吃,而是它金光闪闪、看起来好有钱的外形,满足了大人们讨好彩头的愿望,即便它吃起来又干又硬,入口一股劣质代可可脂的味道,也常年畅销。
麦丽素、星球杯
90年代后期,小学小卖部的巧克力多到让人无从下手,但一包5毛钱的麦丽素是孩子们无限回购的零食,那口麦芽精、奶粉和可可混合的香甜,令人上癮。
很多孩子对麦丽素最初的认知,从《还珠格格》中小燕子咬下的药丸、《活佛济公》的仙丹开始。
国内最早的麦丽素出自江苏梁丰,金丝猴、百诺随后推出,但拥有最多粉丝的还是梁丰牌。
吃麦丽素极需仪式感:先啃掉外层的巧克力,再把里面的麦芽精球含在嘴里,直到奶香味由内到外细细渗出,再把麦芽精咬碎咀嚼。
一个小小的星球杯,吃法各异:佛系派勺到什么吃什么;逻辑派按“黑巧克力酱-白巧克力饼干”的顺序吃;狂野派则快速搅拌均匀再慢慢品尝。无论是独食还是跟小伙伴分享,都能吃出不同的风味。
金帝、徐福记
改革开放后,德芙、吉百利、费列罗等外国名牌巧克力争相流入中国,零花钱充裕或者过圣诞节会买,但更多时候选择国产的金帝。
金帝还一直强调自己是纯正欧派风格,以至青春期的男孩女孩们,将吃巧克力看作一种浪漫又小资的生活。
半岛君最喜欢徐福记奇欧比,口味多,有抹茶、茉莉、海盐、芝麻、咖啡等等,中间能咬到细腻润滑的软馅,每一颗都很新奇。
有人说城市里的生活无聊乏味,那么希望透过这些形形色色的故事给到你半岛便利店般的温暖。 【和瑞财经网-www.horise.com.cn】 关键词: 免责声明: 本网站资讯内容,均来源于合作媒体和企业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读者参考。 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